编辑丨苏木 文丨苏木 “我们韩国人对中国的优越感其实挺盲目的!” 首尔大学的教授数十年前到中国参观之后,回国便发表了这样的言论。 当时被骂“卖国贼”金兰都教授现在怎么样了呢? 他当年在中国看到了什么?
才让他冒着巨大风险也要推翻韩国对中国的固有认知呢? 韩国教授一句话捅了马蜂窝 首尔大学一位资深教授金兰都,平日里只专注于学术,却突然抛出一句震惊全国的话:“我们韩国人对中国的优越感,其实挺盲目的。”
话音刚落网上铺天盖地的骂声袭来,甚至有人称他为“卖国贼”。 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学者甘冒天下之大不韪,也要讲出这句“大逆不道”的真话? 这话太刺耳了,尤其从他这样有分量的学者嘴里说出来,整个韩国社会瞬间炸开了锅。
网上骂他是“卖国贼”的声音铺天盖地,觉得他这是在灭自己威风,但奇怪的是很多人开始沉默甚至点头。 一个在象牙塔里研究了一辈子经济的教授,究竟在中国看到了什么,才让他不惜冒着被千夫所指的风险,也要讲这句“大逆不道”的真话?
要读懂金兰都教授的这句话,得先看看韩国人心里那面擦得锃亮的“镜子”。 朝鲜战争的废墟上,韩国人勒紧裤腰带,硬是把国家从一片瓦砾干成了“亚洲四小龙”。 这份从无到有的骄傲,是刻在骨子里的,国家富了,社会现代了,韩国人的腰杆自然就挺直了。
这种优越感让他们看邻居时,总带着点居高临下的审视。 那时的中国在许多韩国人的印象里,还是个模糊的巨人,大是大,但有点笨重。 靠的是人多,卖的是苦力,技术、管理、社会文明,都比韩国差着一截呢。
就连金兰都这样的经济学家,去中国之前,脑子里的印象也大多来自报告和数据。 那些冰冷的数字,没能真正画出一幅鲜活的中国图景。 他甚至下意识地觉得,中国的城市,大概还停留在韩国七八十年代的样子,灰扑扑的慢悠悠的。
这面“镜子”,照出的全是自己的辉煌过往,也映出了对别人根深蒂固的偏见。 镜子终究还是碎了 2015年金兰都受邀去中国参加一个电视节目,本以为是趟普通的学术考察,没想到成了他个人认知的“大型拆迁现场”。
第一站北京,他没看到想象中的陈旧,反倒被一座国际化大都市的活力给撞了一下腰,高楼森林车水马龙,这些只是皮毛。 真正让他心里咯噔一下的,是那趟开往上海的高铁,那风驰电掣的速度,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让他震撼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这背后一个国家可怕的执行力和动员力。
一条条钢铁巨龙,把这个庞大的国家高效地连接起来,运载着人和经济的活力。 这不是“大而笨”,而是“大而有序”,甚至“大而高效”,他过去对中国“落后”的预设,在这趟高铁上被撞得粉碎。
接下来的发现,更是让他应接不暇,他发现中国早已不是那个只会做代工的“世界工厂”了。 在街头他看到人们掏出手机叫车,在餐厅又是掏出手机买单,从街边卖烤红薯的大爷,到CBD的咖啡馆,一个手机扫过去钱就付了。
微信和支付宝几乎成了中国人的体外器官,这种无现金社会的便捷和普及程度,远远超过了当时的韩国。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而是整个社会运行逻辑的迭代,是一种数字经济对生活的彻底改造。 更让他心里发紧的,是中国的年轻人,他本以为中国的年轻人会更保守追求安稳。
可他看到的是一张张充满野心和欲望的脸,无数90后、00后一头扎进互联网、新能源这些前沿领域,眼里闪着光,想的不是找个“铁饭碗”,而是“搞出点名堂”。 那种不怕输、敢折腾的劲儿,让他明白中国的能量,早就不是廉价劳动力了,而是一种从内部喷薄而出的创新活力。
除了这些硬核的东西,还有些软性的细节让他意外,居民区里绿树成荫,老人们悠闲地下棋。 菜市场里瓜果飘香,物价亲民得让他吃惊,他亮出自己韩国人的身份,收获的不是警惕或冷漠,而是好奇的笑脸和热情的帮助。
当他走进故宫,站在那些宏伟的宫殿前,他感受到的是一种无需言说的文化自信。 这种从几千年历史里沉淀下来的厚重感,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气。
那句真话让韩国人清醒了 短短一周金兰都教授像个学生一样,不停地看,不停地记,不停地想。 当他在摄像机前,缓缓说出那句“韩国人对中国的优越感,其实挺盲目的”时,他平静的表情下,是一场剧烈的思想风暴。
他知道这话会像一颗炸弹,那面被他亲手打碎的“傲慢之镜”,碎片会溅出来割伤很多人,也包括他自己。 但痛是清醒的第一步,铺天盖地的指责没有让他退缩。
他开始上节目、写文章甚至出书,用冷静的分析和详实的数据,一遍遍地告诉自己的同胞:时代变了,我们必须睁开眼睛,重新认识身边的这个邻居。 他的声音像一颗石子,在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越来越多的韩国企业,开始放下身段,重新审视中国。
三星、LG在中国建起最先进的工厂,首尔街头的商家,悄悄在菜单上印上了支付二维码。 更多的韩国年轻人,把中文当成必修课,把去中国留学、工作,看作一个充满机遇的选择。 后来当一批批韩国游客来到中国,亲眼看到这一切时,他们才真正理解了金兰都教授当年的那份“苦心”。
他们惊叹于手机支付的无孔不入,沉醉在张家界如梦似幻的山水里,流连于成都街头活色生香的美食中。 这些亲身的触摸和感受,比任何报告和新闻都更有说服力,那些曾经固执的偏见,在活生生的现实面前,显得那么苍白可笑。
结语 最后想抛个问题给大伙儿:你身边有没有那种"还活在十年前中国印象里"的人? 当他们说"中国肯定没有"的时候,你会拿哪个生活细节怼回去?是小区门口的智能快递柜,还是凌晨三点还能下单的外卖?
其实金兰都教授的故事最该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自信不是觉得"自家啥都好",而是能大大方方承认"别人进步得真快"。 你觉得韩国人对中国最大的认知偏差在哪儿?咱们普通人该怎么让世界看见真实的中国? 参考资料: 超八成韩受访者:韩中应保持友好或合作环球时报
启泰网-配资公司资讯门户网站-如何开杠杆炒股-配资炒股交易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