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世人普遍聚焦于中美两大国之间那场可能重塑世界的“决战”时,很多人脑海里或许勾勒出的是宏大的军事冲突。然而,一个更深刻的现实是,这场人们期待的“决战”,也许从未按传统剧本上演。
它早已在科技、经济的深层土壤中悄然展开,并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正接近某些关键的结局,甚至悄然重塑着全球的格局。
2018年,历史的齿轮开始加速转动。那时,华盛顿方面以所谓的贸易不平衡和知识产权问题为由。
他们对价值25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了25%的额外关税。这一步,无疑拉开了中美贸易战的序幕。
北京很快也做出了回应。对11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实施了相应的报复性关税。
到了2019年,中美双边贸易额直接下降了约15%。全球的供应链,因此受到了显而易见的冲击。
贸易摩擦并未就此止步。即便总统更迭,策略仍在延续。
到2025年初,美国政府再次上台,矛头再次指向中国。
新一轮的关税壁垒被竖起,高达145%的重税,覆盖了价值30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
面对外界巨大的压力,中国内部通过扩大消费市场来刺激经济。同时,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2025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5.4%的同比增长。经济总量达到31.8758万亿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却因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消费需求的疲软,出现了0.5%的收缩。
其总量约为29.2万亿美元。这鲜明的对比,勾勒出两国经济韧性的差异。
贸易战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去,科技领域的较量便已悄然升级。
2019年,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了所谓的“实体清单”。此举旨在切断华为获取美国关键技术的途径。
尤其是芯片供应。当时,华为约有70%的芯片都依赖美国供应商。
禁令生效后,华为的手机业务遭受重创。其全球市场份额,从曾经的第二位,骤降至不足10%。
这也反映出彼时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关键技术上的脆弱。那一年,中国芯片的自给率仅有15%。
拜登政府上台后,延续了对华的强硬路线,但策略上有所调整。
他寻求多边合作,联合盟友共同限制对华高科技出口。
2022年,美国商务部出台了更具针对性的措施。这些出口管制直接指向中国半导体行业。
旨在限制中国获取先进芯片制造设备,例如极紫外光刻机。这无疑给中国的半导体制造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然而,巨大的外部压力也激发了中国自主研发的潜力。
早在2015年,中国就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明确了到2025年半导体自给率达到70%的目标。
此后,中国对半导体产业的投资持续加大。从2015年到2020年,产业投资增长了大约三倍。
年均投资额达到1500亿美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自2014年启动以来,累计投资也达到了390亿美元。
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华为推出了Mate 60 Pro智能手机,它搭载了中芯国际(SMIC)生产的麒麟9000S芯片。
这款芯片采用了7纳米工艺,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广泛关注。
《日经亚洲》的分析指出,中国的半导体技术与台积电的领先水平,大约只有三年的技术差距。
这一消息,无疑是对美国技术封锁的有力回应。
故事的高潮在2025年4月到来。中芯国际(SMIC)宣布成功生产出5纳米芯片。
这项成就的关键在于,他们采用了自对准四重曝光技术,巧妙地绕过了对极紫外光刻机的依赖。
尽管《趋势力》报道,这款芯片的成本比台积电高出50%,良率也仅为三分之一。
但这足以满足华为等国内企业的需求。中国半导体技术与台积电的差距,已经缩小到仅仅两代。
中国的芯片自给率,在2025年已接近50%。预计到2030年,中国将拥有全球30%的半导体代工产能。
小米等中国科技巨头也积极响应。小米宣布投资500亿元人民币,大举发展半导体产业。
这表明中国企业正在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发力。这种快速的技术追赶和国产替代,使得美国的技术封锁效果大打折扣。
华盛顿的制裁并未完全阻断中国在关键领域的进步,反而加速了中国自主创新的步伐。
曾经主导全球半导体制造的美国,其产能占比从1990年的37%,下降到2020年的12%。
在民用造船业领域,美国的新接订单份额不足5%。而中国则占据了全球48.6%的市场份额。
制造业的空心化,使得美国在面对全球供应链重构时,显得力不从心。
与此同时,美国的财政状况也面临巨大压力。2024年,美国的财政赤字高达1.7万亿美元。
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已超过120%。尽管美国出台了《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了520亿美元的补贴。
试图重振本土制造业,但面对巨大的投资缺口和产业生态的重建,这笔资金显得杯水车薪。
贸易战的影响并未使中国经济停滞。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对“一带一路”市场的出口增长了8.7%。
这部分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35%以上。这表明中国正通过市场多元化,有效对冲来自西方的关税压力。
美国在2025年5月12日与中国达成协议,将145%的对华关税降至30%,为期90天。
此举是在中国暂停稀土出口后达成的。6月,双方进一步达成贸易框架协议,将关税降至55%。
并取消了部分技术限制。这显示出美国在强硬姿态与妥协间的摇摆与被动性。
中美之间的所谓“决战”,并非刀光剑影的传统对抗。它更像一场在技术自主权和经济韧性上的持久战。
中国在半导体等核心领域的突破,不仅打破了外部封锁,更深层次地重塑了全球科技竞争格局。
这种“尚未开始,可能就已结束”的局面,并非指竞争的彻底终止。
而是其核心矛盾——中国能否独立自主发展——在关键领域已经给出了初步且有力的答案。
未来,中美博弈将更趋复杂。其本质将是规则制定权、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以及各自在下一代科技浪潮中的领先地位。
启泰网-配资公司资讯门户网站-如何开杠杆炒股-配资炒股交易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