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赵苑旨 侯佳欣)“医生,您帮忙看看这孩子。”6月27日,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诊室里,一位母亲焦灼地说,“高考完这些天她像变了个人,每天就坐在窗户前发呆,饭也不好好吃,觉也睡不好,前天分数出来了,不太理想,感觉状态更差了,我很担心。”
随着6月25日全国各地高考成绩陆续揭晓,心理门诊迎来新一轮就诊高峰。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诊室内,坐在一旁垂首沉默的18岁女孩小梦(化名)正是其中一员。她自高考结束后便陷入了反复回忆考试细节、担忧分数与志愿填报的漩涡中,起初只是轻微焦虑,后来却逐渐发展成食欲下降、社交减少、自责自罪等抑郁症状。
北京儿童医院精神科主任崔永华在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透露,自高考成绩公布后,来门诊进行心理咨询的高考生数量呈现明显上升趋势。目前,这部分考生已占到他每日门诊患者总数的10%左右。
6月10日,北京人大附中门口,高考生接过老师们为其准备的向日葵。牛宏超摄
“很多家长觉得高考一结束孩子就解放了,其实不然,高考后的心理危机,往往比考前更加隐蔽,也更容易被忽视。” 崔永华感慨道。
湖北心理咨询师协会名誉会长肖劲松告诉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高考结束并不意味着压力彻底消失,成绩预期、未来规划等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往往会引发考生情绪波动。谈及如何察觉潜在信号,肖劲松提示可从三方面入手:一是观察情绪波动,持续情绪低落、易怒、对事物失去兴趣,或频繁自我否定;二是关注行为异常:过度沉迷网络、拒绝社交、回避谈论志愿或成绩,甚至出现自伤倾向;三是留意躯体变化:长期失眠、食欲骤变、头晕乏力等,且无明确生理病因。出现这些情况时,应特别引起关注。
崔永华进一步表示,还有部分考生与之相反,他们表面一派“解放”后的兴奋景象,如频繁聚餐、购物、聚会,显得异常活跃。然而,这过度热闹的表象下,往往潜藏着对未来选择的深层焦虑与不安。崔永华表示:“很多孩子是用外在的狂欢来掩饰内心的不确定感,这种‘强颜欢笑’式的心理防御机制,使得他们的真实情绪更具隐蔽性,也更容易被家长和自己忽略,反而延误了必要的关注和心理调适。”
针对高考后的心理危机,崔永华强调,当孩子出现情绪波动时,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这是特殊阶段的正常反应,同时自身保持情绪稳定,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同时,鼓励孩子适当参加社交活动,与同学沟通交流,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增强情绪调节能力。此外,考生也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通过运动、听音乐、短期旅游等方式来放松心情,减轻压力。
肖劲松介绍了考生群体调节四步法:一是要学会接纳自身情绪。要允许自己在考后短暂放松或宣泄,不必强迫自己“马上振作”,给自己1-2周缓冲期,逐步调整状态;二是合理规划、分解压力。比如与家长共同了解志愿信息,制定“备选方案清单”,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慌,或设定小目标,用行动代替空想;三是转移注意力,激活积极体验。通过运动、旅行等方式释放压力,或尝试兼职、公益活动,拓宽视野;四是主动求助,不独自扛压力。若情绪持续低落超2周,及时和信任的人倾诉,或寻求学校心理老师、专业咨询师帮助。
面对这场牵动无数家庭神经的大考,崔永华表示,“高考是对我们过往十几年努力结果的一次重要考核,但它绝不是定义我们人生的唯一答卷,更不是决定我们一生的终极标尺。”
启泰网-配资公司资讯门户网站-如何开杠杆炒股-配资炒股交易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